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首页» 首页 » 乡村振兴学院» 首页» 学院动态

为乡村种下“希望树”

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服务乡村振兴纪实

作者:王学锋 冯丽     来源:中国教育报    发布日期:2021-06-21     浏览次数:

《中国教育报》  2021年6月21日第2版

“这几年看到附近村子种植樱桃,每亩收入3万多元,村民们种植樱桃树的愿望强烈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蔡宇良教授亲自带领我们种下樱桃树,也就是为我们种下了希望树、摇钱树。”日前,陕西省岐山县凤鸣镇樱桃种植培训现场,该镇堰河村党支部书记徐润奎说。

连日来,在三秦大地的麦田、果园、企业、农场里,到处都能看到像蔡宇良一样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们忙碌的身影。他们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、推动乡村振兴继续贡献着西农智慧和力量。

示范推广,助推产业兴旺

“我的苹果个头大、口感好,‘果’不应求。卖起来‘论个不论斤’,大果能卖到10元一个。”聊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,陕西省白水县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秋芳很是激动。从两亩苹果园发展成十里八乡有名的苗木培育大户、技术服务队队长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,她用10年时间把“为50元借3家”的恓惶日子过成了人人艳羡的“林百万”。

林秋芳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兴农的受益者之一。近年来,学校探索构建以试验示范站为平台的多元协同农技推广新模式,实现产学研、农科教的紧密结合,各试验示范站研发、引进、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新品种、新技术1350多项,建立核心示范样板400多个,为区域农业产业发展作出了特有的贡献。

目前,学校已与全国18个省区200余个市县政府、科教机构、推广部门、农业企业和合作组织,协同建立28个试验示范站、46个示范基地和240多个示范园,覆盖粮、果、畜、菜等30多个产业领域。学校的600余名多学科专家常年开展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,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、新技术4100多项,应用性成果转化率在70%以上,年均为受益农户新增经济效益200亿元,受益农户超过2000万户。

创新模式,培养高素质人才

“能为大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感到很高兴,希望大家能和我一样通过木耳致富。”陕西省柞水县凤凰镇金凤村三组农民张吉哲说。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农业经理人培训班后,张吉哲带领贫困户在村里开展吊袋木耳种植,主动担任技术指导员,带领村民一起脱贫致富。

长期以来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发挥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作用,针对不同类型、不同层次农业农村干部和农民,分级分类开发精准教育培训项目。基地研发500多门培训专题课程,出版农业农村干部培训教材11部,建设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100余个,80%以上培训班次主题与精准脱贫及乡村振兴相关,80%学员来自西部贫困地区。编辑出版国内首套农业农村干部培训研究丛书、首套涉农教育培训方案精选本,填补了国内农业农村干部培训研究空白。

为了给农业发展、农村进步培养一大批留得住、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在全国率先提出乡村振兴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,首批招生乡村振兴专项研究生40名。

理论建构,服务战略实施

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整合农、林、水、生态、人文、经管等六大学科力量,会聚100余名专家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,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团队,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咨询服务。

学校组织3000余名师生对陕西、甘肃、青海等七省区、4.7万多个乡村开展乡村类型与特征大调查,搭建了西北乡村类型与特征基础信息平台,形成并发布《西北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》总报告和7个省区分报告,率先构建了西北乡村类型与特征分类指标体系,为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。

“战略实施,规划先行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。这实际上涉及的是村庄空间坐标定位与布局的问题,要率先明确我国需要建设哪些乡村,哪些乡村需要率先建设,建设乡村具体地理坐标在国土空间中的位置等。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。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改河说。

该研究院以与陕西省韩城市的战略合作为契机,围绕村庄空间坐标定位与布局制定了一套标准体系,编制了《乡村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规范》。此外,该研究院还在全国率先出版《县域乡村振兴规划内容与规范》,为整县域开展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。

原文链接:http://paper.jyb.cn/zgjyb/html/2021-06/21/content_596336.htm?div=-1